餐桌上的“天外来客”!又一批农作物种子将随

来源:作物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4-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即将载着三位航天员回家。这次与他们一起回来的,还有一批农作物种子。 在我国,目前已有上千个品种的作物种子完成了太空之旅,700余个“航天品种”作物陆续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即将载着三位航天员回家。这次与他们一起回来的,还有一批农作物种子。

在我国,目前已有上千个品种的作物种子完成了太空之旅,700余个“航天品种”作物陆续诞生。市民的餐桌上有了不少“天外来客”:一碗米饭、一盘青椒,或许都已打上了“航天印记”。

航天育种培育出的小番茄果实饱满,工作人员正忙着采摘“太空番茄”。

探访

上天再入地味道很特别

还没到蔬菜瓜果丰收的季节,但在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的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温室里,经过航天育种培育出的小番茄红着脸,果实饱满,等待被采收。它们即将出现在北京市民的餐桌上。

航天番茄外表看起来与普通番茄并无二致,但吃上一颗你就会发现它们味道的不同。航天番茄不仅酸甜可口,还有一种老北京儿时记忆中才有的“西红柿味”。

这正是神舟绿鹏公司通过航天育种,在2017年培育出的“草莓番茄”新品种,除了口味独特,这种新品种的产量也提高了。该公司2015年育成的“航椒S605”品种更是早已推广到北京、河北、甘肃、新疆等地种植,新品种产量高、效益好、省人工,菜农表示“种这两棚辣椒很轻松”。

在神舟绿鹏公司的种质资源库里,仅“太空番茄”的细分品系就多达500余个,此外航天辣椒、航天甜瓜、航天草莓等种子、果实也依靠优异的品质销往全国各地,北京市民在家门口的超市就有机会买到这些带着“太空味道”的农产品。

为什么种子到太空走一遭,就能拥有如此与众不同的特性?这是由于身处太空,部分农作物种子会产生脱胎换骨的变化,诸如产量及品质明显提升、成熟速度加快、抗病能力变强等,都是种子在复杂宇宙环境作用下可能产生的有益变化。种子先“上天”再“入地”,经过筛选、杂交、鉴定形成新种质资源的过程,便是航天育种。

1987年8月5日,我国第九颗返回式卫星搭载着精挑细选的小麦、水稻、青椒等百余个品种的农作物种子,顺利完成了首次航天育种“太空之旅”。

返回地球后,它们随即被分发至各地的科研机构,再次被栽入土地。经过杂交选育,科研人员陆续从这批种子中培育出了大豆“铁丰18”、棉花“鲁棉1号”等一批获得了国家发明奖的优秀新品种。

30多年来,通过航天育种,我国已经育成了各种高产、质优、抗病的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番茄、黄瓜等新品种,丰富了百姓的餐桌。

揭秘

航天育种确保安全

航天育种其实并不神秘。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原航天生物总工程师赵辉已在航天搭载领域耕耘了30余年,见证了我国航天育种的诞生、成长和发展。他介绍,辐射诱变的原理很简单,一束射线恰好击中种胚的遗传物质结构,种子内部首先会启动损伤修复机制,尝试愈合“伤口”。

其实科学家早已发现,在地球上制造类似环境,同样能够诱导种子产生变异,为什么还要费时费力到太空走上一遭?赵辉解释,这并不是白费功夫,太空中的环境更为复杂,经历微重力、复杂磁场等宇宙环境的作用,接受太空宇宙射线的“洗礼”,种子的突变几率能得到大幅提升。

例如常见的水稻,在地面自然条件下,其变异率约为20万分之一,即使在实验室里开展化学诱变,变异率也不过千分之几,而拥有太空经历的水稻种子变异率可达百分之几。突变的数量多了,出现有益突变的概率自然也就越大。

种子发生了变化,那航天育种这项技术是否安全?

赵辉解释,航天育种的原理与自然界中物种发生的突变相同,只是由于身处太空环境使得其自身变异加速,没有导入外来或内源基因。科研人员也曾通过实验证明,“太空种子”未增加任何放射性。

一粒种子上天后,最终还是要重新扎根到泥土中进行培育,才能看到它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

赵辉把这个过程比喻为“开盲盒”,整体来看,在太空环境中种子可能出现的变异幅度大、突变点位多,变异的稳定性也更强,但仍要经过至少三四代的杂交、繁殖,才可能得到优势明显、性状稳定的突变谱系。

历经短则三五年、长则十余年的筛选鉴定、优中选优,最终由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太空种子”才算得到认证。听起来是个漫长的培育过程,但相比于常规的地面育种模式,已经按下了“加速键”。



上一篇:美国农作物或难产?俄乌叫停化肥出口后,全球
下一篇:走进农科院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精心守护农业“

作物杂志投稿 | 作物杂志编辑部| 作物杂志版面费 | 作物杂志论文发表 | 作物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作物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